清大幼教

:::
浏览人次: 13396

美感教育基本论述

教育部师资培育与艺术教育司
推动幼儿园阶段师资生美感素养提升计画

--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
国立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 钟梅菁

    国内身心障碍幼儿进入一般幼儿园就学人数逐年增多。依据特殊教育通报网的资料统计,108学年度学前教育阶段安置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的幼儿3754名,接受不分类巡回辅导的幼儿为15516(教育部,2020),占全国身心障碍幼儿总人数21159的比例达91%,可见身心障碍幼儿进入一般幼儿园就学人数逐年增多,学前融合教育成为国内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司订定「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长程计画」,以「美感教育从幼起」进行推动,从幼儿教育至中等教育循序渐进逐步推动,让美感播种、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计画,透过课程与教学、支持资源及教职知能三大面向的实施,使学生健全发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无限可能(教育部,2013)。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在《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也提到六大课程领域包含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与美感(教育部,2016),希冀幼儿美感教育的落实因为美感教育是一种丰富愉悦的美感经验,能激发幼儿的正向回应与向外探索,感知事物的美好而产生与生活周遭环境相连结的情感,进而形成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与关怀(教育部,2016)。
  有鑑于美感教育要向下扎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幼儿园中的教保人员(林玫君,2015),所以这个计画主要目的是经由职前师资生美感素养的提升,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进而提升幼儿美感基本能力。计画中邀请二位讲师,期待借重两位讲师的专长加入课程设计,引领师资生熟习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经由讲师讲授与师资生的实作历程,进一步将艺术元素带入幼儿园主题活动与日常生活作息,同时并运用课程调整策略协助特殊需求幼儿加入学习,一起体验生活环境中愉悦的美感经验


  、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作
  有关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务部分分为生活美学、视觉艺术元素、师资生课程设计等三部分,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学的意涵
  生活美学是存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而且,美学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美学被忽略了,也被埋没在其他认知学科之下。所以,美学与美感教育,应该在每天的生活经验中播种,并且借由人的五种感官去体验,去感受这无所不在的美感(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视觉艺术的元素
  视觉艺术元素的阐述与示范,适合幼儿教育阶段的基本元素包含线条、形状、色彩与质感等。艺术媒材的运用,也是选择幼儿园常见的媒材,例如:蜡笔、粉彩、轻黏土…等。经由实作的历程,让师资生感受视觉艺术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系,例如:尝试运用视觉艺术元素「线条」的变化表达「一日心情」;以形状与颜色表达「游乐园」的经验;以轻黏土加上颜色表达「轻松」感觉等(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三)师资生课程的设计
  「各种媒材的特殊性」与「特殊幼儿的独特性」是这次师资生融合教育美学课程中,主要之两个主轴。每一种艺术媒材,都有各自的「个性」,借由认识媒材的独自特性,补特殊需求幼儿之限制并协助其优势成长,是这个课程很重要的课程目标。媒材的特性中,有些媒材属于流动性媒材,例如:水彩、压克力颜料、粉笔等等,这些媒材是比较容易操作但较难控制,对于肢体障碍的特殊幼儿,因为肢体活动限制的特质,比较适用这类流动性较高的媒材;相反的,铅笔、彩色笔、色纸剪刀拼贴等媒材是属于较为限制(流动性低)的媒材,控制容易,比较适合引导情绪困扰类别的幼儿放慢脚步,描绘细节与述说情绪(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美学是无所不在的、美感更是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的,期待这个哲学能够传递给师资生。课程中进行媒材特质的介绍之后,邀请师资生实际操作相关媒材,然后各自体验之后,期待能激发出对各种媒材的精熟操作与创新的实务教学运用(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音乐的理论与实作
  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与实务部分,分为生活美学、音乐艺术元素、师资生课程设计等三部分,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学的意涵
  生活中的美处处都有,例如:玻璃窗的雨滴有节奏地敲打丶滑落丶敲打丶滑落,幼儿跟着妈妈把芒果丁、奇异果片和几颗葡萄洗洗切切,摆放在小小的白磁盘里。美感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是生活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 、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都是环环相扣、互相生成、相互滋养、相互碰撞,产出美好的创意与能量(苏珊,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音乐艺术的元素
  音乐元素的阐述与示范以游戏方式进行,音乐元素包含(1)节奏:节拍/固定拍子/节奏型/乐句的断连/顽固伴奏/切分音/速度/长短/快慢/强弱、渐强渐弱;(2)律动:动、动作、运动、律动、舞蹈-对身体的自觉/空间感/向度感/质感;(3)说白唸谣:乐句/断连/句逗/强弱/抑扬顿挫;(4)歌唱:旋律型/级进、跳进、重复/音域:高与低/方向:上行与下行;(5)天然乐器:人声、肢体拍奏;(6)乐器:乐器的介绍、认识、欣赏、玩奏等(苏珊,2017)。

   (三)师资生课程的设计
  有鑑于艺术元素与幼儿的生活中是环环相扣、互相生成的,师资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视觉艺术元素跟音乐活动联结,借由音乐玩奏与肢体律动,强化对线条、 形状 、色彩、 空间、 质感 、形态等元素的感知丶体验与理解。例如:在活动开始的队形中融入线条的元素;在小小乐器活动中融入形状的元素;在音乐钟的活动中借由不同颜色丝巾融入色彩的元素;在布里干坤的活动中借由肢体动作融入空间的元素;在圆三角四方形的活动中融入质感的视觉艺术元素。

               

 
                         同时,课程中尝试着运用幼儿园常见的小小乐器,例如:沙铃、三角铁、手鼔、响板、括号、撞钟等等,取代表演型式大型的乐器,让音乐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幼儿园生活,例如:入园时间、餐点时间、主题活动时间、转换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离园时间等。小小乐器外型轻巧,价位便宜容易取得,教保服务人员可能放在口袋,活动过程中随时可以取用,例如:在活动开始之际,运用「括号」产生青蛙的叫声,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在活动结束时,运用「撞钟」提醒幼儿活动即将结束了。

                  This is an image

 
  整体而言,师资生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裴斯塔洛奇所提3H理论为基础,包含Head(认知、思考、反省、再创造)、Heart(探索、感受、表达、抒发、情绪)、Hands(技术、操作、练习),3H一定要交集,幼儿才能成为全人(Holistic)。这三个H每一个都很重要,在幼儿阶段,尤其重要的是Heart(探索、感受、表达、抒发、情绪),应最需注意幼儿这方面的发展。如果太早给幼儿技术和操作的练习,可能是一种苦役,幼儿会不开心、没有兴趣继续学习,所以应该慢慢养成(苏珊,2017)。
  每一次的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心中总会浮现出我想要给幼儿「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记住什么?」,也期许师资生能够以「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记住什么」等4W,省思在幼儿园的活动能够带给幼儿的学习经验,提升幼儿园教与学的品质(苏珊,访谈,2020年7月7日)。

 
  三、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践
  幼儿园如何丰富幼儿美感的体验? 可能是「音乐课」、「舞蹈课」等艺术课程,也可以在一天作息中融入音乐的元素,让音乐在幼儿的生活中自然的流动;在一天作息中融入视觉艺术的元素,让视觉艺术元素潜藏在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生活中充满美的感觉与氛围,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践部分,引导师资生设计学前融合班课程的重点如下:(一)艺术元素融入主题课程;(二)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三)运用课程调整策略等,兹分述如下:
   (一)艺术元素融入主题课程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中,引导师资生将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融入在活动中,例如:在「泥土真好玩」的主题活动中加入形状、空间与质感的视觉艺术元素,同时在活动转换过程中也加入音乐元素中节奏的元素。同时,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表格加以调整,包含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等选项,幼儿特殊需求与相关调整策略等字段,引导师资生将艺术元素融入学前融合班主题课程中。

     (二)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
  美感以「探索与觉察」为基础,引导幼儿进入「表现与创作」与「回应与赏析」,幼儿在进行创作与赏析之前,必须要有探索对外环境探索的机会,幼儿在进行「表现与创作」或「回应与赏析」艺术创作时,对美的觉察与探索也会因此加深加广,而幼儿在创作时也会进行赏析与回应(林玫君,2015)。

 

资料来源:出自林玫君(2015:12)

  幼儿在主题课程活动中,经由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探索与觉察校园的美,在真实体验与比较思考过程中,逐步建构个人对于周遭事物的感受,自然发展对于美的感受与想法。例如:在「叶子」的主题中,教师可能带幼儿进行光影游戏(视觉)、插花与摆盘的活动(触觉)、叶子化装舞会、香草植物的品尝(嗅觉与味觉)、叶子声音的配对与纪录(听觉) ,幼儿在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建构多元的美感经验。
  在泥土真好玩主题活动中,排幼儿发展「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能力的机会,例如:蒐集不同地区的泥土(芋头田的土、花生田的红土、山洞里的土),鼓励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与觉察;引导幼儿运用不一样质感的土制作形状土埆 ,透过自制的形状土埆创作沙球轨道;安排幼儿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尝试让沙球在轨道上滑动,给
予对方回馈与建议。幼儿在真实体验与比较思考过程中,逐步建构个人对于周遭事物的感受,发展对于美的感受与想法。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探索与觉察 表现与创作 回应与赏析


              (三)运用课程调整策略
  考量身心障碍幼儿的特殊需求,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Sandall与Schwartz (2008)在「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建构模式」中所提到八种课程调整策略,协助特殊需求幼儿加入主题活动,八种策略包含环境的调整、素材的调整、特殊器材、成人支持、同侪支持、隐性支持、喜爱的运用等。例如:在叶子的光影游戏中,运用助行器(特殊器材)引导幼儿到达开心农场;在助行器上绑上一个篮子(素材调整)方便幼儿采集叶子;再安排一位好朋友(同侪支持)一起合作完成光影游戏。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环境支持 素材调整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同侪支持 隐性支持 活动简化 幼儿喜爱的运用


            四、结语
  美感的体验不限于「艺术课程」,教师可以有系统将美感元素融入于主题课程活动与幼儿园活动作息过程。教师运用课程调整策略,可以帮助特殊需求幼儿加入美感领域相关的课程活动,一起体验多元的美感经验。期望师资⽣参与这个计画的理论与实作经验,对于美感教育有更进一步的体验,日后进入幼儿园担任教师角色,能够有系统地将艺术元素融入在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情境中,师生一起体验生活环境中愉悦的美感经验。
 
参考书目
林玫君(2015)。幼儿园美感教育。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长程计画。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通报网。2020年05月28日,取自
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苏珊(2017)。音乐可以这样玩~幼儿音乐创意教学。台北市:信谊
Sandall, S. R., & Schwartz, I. S. (2008).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计画内容与成果影片
推动幼儿园阶段师资生美感素养提升计画
-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 影片连结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3Z4ObUSgnLuY9XxUrdEC38nwSSWAxAof/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