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幼教

:::
浏览人次: 9777

美感教育基本论述

教育部师资培育与艺术教育司
推动幼儿园阶段师资生美感素养提升计画

--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
国立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 钟梅菁

    国内身心障碍幼儿进入一般幼儿园就学人数逐年增多。依据特殊教育通报网的资料统计,108学年度学前教育阶段安置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的幼儿3754名,接受不分类巡回辅导的幼儿为15516(教育部,2020),占全国身心障碍幼儿总人数21159的比例达91%,可见身心障碍幼儿进入一般幼儿园就学人数逐年增多,学前融合教育成为国内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司订定「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长程计画」,以「美感教育从幼起」进行推动,从幼儿教育至中等教育循序渐进逐步推动,让美感播种、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计画,透过课程与教学、支持资源及教职知能三大面向的实施,使学生健全发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无限可能(教育部,2013)。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在《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也提到六大课程领域包含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与美感(教育部,2016),希冀幼儿美感教育的落实因为美感教育是一种丰富愉悦的美感经验,能激发幼儿的正向回应与向外探索,感知事物的美好而产生与生活周遭环境相连结的情感,进而形成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与关怀(教育部,2016)。
  有鑑于美感教育要向下扎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幼儿园中的教保人员(林玫君,2015),所以这个计画主要目的是经由职前师资生美感素养的提升,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进而提升幼儿美感基本能力。计画中邀请二位讲师,期待借重两位讲师的专长加入课程设计,引领师资生熟习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经由讲师讲授与师资生的实作历程,进一步将艺术元素带入幼儿园主题活动与日常生活作息,同时并运用课程调整策略协助特殊需求幼儿加入学习,一起体验生活环境中愉悦的美感经验


  、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作
  有关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务部分分为生活美学、视觉艺术元素、师资生课程设计等三部分,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学的意涵
  生活美学是存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而且,美学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美学被忽略了,也被埋没在其他认知学科之下。所以,美学与美感教育,应该在每天的生活经验中播种,并且借由人的五种感官去体验,去感受这无所不在的美感(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视觉艺术的元素
  视觉艺术元素的阐述与示范,适合幼儿教育阶段的基本元素包含线条、形状、色彩与质感等。艺术媒材的运用,也是选择幼儿园常见的媒材,例如:蜡笔、粉彩、轻黏土…等。经由实作的历程,让师资生感受视觉艺术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系,例如:尝试运用视觉艺术元素「线条」的变化表达「一日心情」;以形状与颜色表达「游乐园」的经验;以轻黏土加上颜色表达「轻松」感觉等(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三)师资生课程的设计
  「各种媒材的特殊性」与「特殊幼儿的独特性」是这次师资生融合教育美学课程中,主要之两个主轴。每一种艺术媒材,都有各自的「个性」,借由认识媒材的独自特性,补特殊需求幼儿之限制并协助其优势成长,是这个课程很重要的课程目标。媒材的特性中,有些媒材属于流动性媒材,例如:水彩、压克力颜料、粉笔等等,这些媒材是比较容易操作但较难控制,对于肢体障碍的特殊幼儿,因为肢体活动限制的特质,比较适用这类流动性较高的媒材;相反的,铅笔、彩色笔、色纸剪刀拼贴等媒材是属于较为限制(流动性低)的媒材,控制容易,比较适合引导情绪困扰类别的幼儿放慢脚步,描绘细节与述说情绪(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美学是无所不在的、美感更是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的,期待这个哲学能够传递给师资生。课程中进行媒材特质的介绍之后,邀请师资生实际操作相关媒材,然后各自体验之后,期待能激发出对各种媒材的精熟操作与创新的实务教学运用(吕碧漪,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音乐的理论与实作
  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与实务部分,分为生活美学、音乐艺术元素、师资生课程设计等三部分,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学的意涵
  生活中的美处处都有,例如:玻璃窗的雨滴有节奏地敲打丶滑落丶敲打丶滑落,幼儿跟着妈妈把芒果丁、奇异果片和几颗葡萄洗洗切切,摆放在小小的白磁盘里。美感教育必须是全面的、是生活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 、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都是环环相扣、互相生成、相互滋养、相互碰撞,产出美好的创意与能量(苏珊,访谈,2020年7月7日)。

  (二)音乐艺术的元素
  音乐元素的阐述与示范以游戏方式进行,音乐元素包含(1)节奏:节拍/固定拍子/节奏型/乐句的断连/顽固伴奏/切分音/速度/长短/快慢/强弱、渐强渐弱;(2)律动:动、动作、运动、律动、舞蹈-对身体的自觉/空间感/向度感/质感;(3)说白唸谣:乐句/断连/句逗/强弱/抑扬顿挫;(4)歌唱:旋律型/级进、跳进、重复/音域:高与低/方向:上行与下行;(5)天然乐器:人声、肢体拍奏;(6)乐器:乐器的介绍、认识、欣赏、玩奏等(苏珊,2017)。

   (三)师资生课程的设计
  有鑑于艺术元素与幼儿的生活中是环环相扣、互相生成的,师资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视觉艺术元素跟音乐活动联结,借由音乐玩奏与肢体律动,强化对线条、 形状 、色彩、 空间、 质感 、形态等元素的感知丶体验与理解。例如:在活动开始的队形中融入线条的元素;在小小乐器活动中融入形状的元素;在音乐钟的活动中借由不同颜色丝巾融入色彩的元素;在布里干坤的活动中借由肢体动作融入空间的元素;在圆三角四方形的活动中融入质感的视觉艺术元素。

               

 
                         同时,课程中尝试着运用幼儿园常见的小小乐器,例如:沙铃、三角铁、手鼔、响板、括号、撞钟等等,取代表演型式大型的乐器,让音乐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幼儿园生活,例如:入园时间、餐点时间、主题活动时间、转换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离园时间等。小小乐器外型轻巧,价位便宜容易取得,教保服务人员可能放在口袋,活动过程中随时可以取用,例如:在活动开始之际,运用「括号」产生青蛙的叫声,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在活动结束时,运用「撞钟」提醒幼儿活动即将结束了。

                  This is an image

 
  整体而言,师资生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裴斯塔洛奇所提3H理论为基础,包含Head(认知、思考、反省、再创造)、Heart(探索、感受、表达、抒发、情绪)、Hands(技术、操作、练习),3H一定要交集,幼儿才能成为全人(Holistic)。这三个H每一个都很重要,在幼儿阶段,尤其重要的是Heart(探索、感受、表达、抒发、情绪),应最需注意幼儿这方面的发展。如果太早给幼儿技术和操作的练习,可能是一种苦役,幼儿会不开心、没有兴趣继续学习,所以应该慢慢养成(苏珊,2017)。
  每一次的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心中总会浮现出我想要给幼儿「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记住什么?」,也期许师资生能够以「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记住什么」等4W,省思在幼儿园的活动能够带给幼儿的学习经验,提升幼儿园教与学的品质(苏珊,访谈,2020年7月7日)。

 
  三、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践
  幼儿园如何丰富幼儿美感的体验? 可能是「音乐课」、「舞蹈课」等艺术课程,也可以在一天作息中融入音乐的元素,让音乐在幼儿的生活中自然的流动;在一天作息中融入视觉艺术的元素,让视觉艺术元素潜藏在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生活中充满美的感觉与氛围,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践部分,引导师资生设计学前融合班课程的重点如下:(一)艺术元素融入主题课程;(二)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三)运用课程调整策略等,兹分述如下:
   (一)艺术元素融入主题课程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中,引导师资生将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融入在活动中,例如:在「泥土真好玩」的主题活动中加入形状、空间与质感的视觉艺术元素,同时在活动转换过程中也加入音乐元素中节奏的元素。同时,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表格加以调整,包含视觉艺术元素、音乐元素等选项,幼儿特殊需求与相关调整策略等字段,引导师资生将艺术元素融入学前融合班主题课程中。

     (二)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
  美感以「探索与觉察」为基础,引导幼儿进入「表现与创作」与「回应与赏析」,幼儿在进行创作与赏析之前,必须要有探索对外环境探索的机会,幼儿在进行「表现与创作」或「回应与赏析」艺术创作时,对美的觉察与探索也会因此加深加广,而幼儿在创作时也会进行赏析与回应(林玫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