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幼教

:::
瀏覽人次: 13397

美感教育基本論述

教育部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
推動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
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鐘梅菁

    國內身心障礙幼兒進入一般幼兒園就學人數逐年增多。依據特殊教育通報網的資料統計,108學年度學前教育階段安置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的幼兒3754名,接受不分類巡迴輔導的幼兒為15516(教育部,2020),占全國身心障礙幼兒總人數21159的比例達91%,可見身心障礙幼兒進入一般幼兒園就學人數逐年增多,學前融合教育成為國內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訂定「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以「美感教育從幼起」進行推動,從幼兒教育至中等教育循序漸進逐步推動,讓美感播種、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計畫,透過課程與教學、支持資源及教職知能三大面向的實施,使學生健全發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與無限可能(教育部,2013)。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也提到六大課程領域包含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與美感(教育部,2016),希冀幼兒美感教育的落實因為美感教育是一種豐富愉悅的美感經驗,能激發幼兒的正向回應與向外探索,感知事物的美好而產生與生活周遭環境相連結的情感,進而形成對社會文化的認同與關懷(教育部,2016)。
  有鑑於美感教育要向下扎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幼兒園中的教保人員(林玫君,2015),所以這個計畫主要目的是經由職前師資生美感素養的提升,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進而提升幼兒美感基本能力。計畫中邀請二位講師,期待借重兩位講師的專長加入課程設計,引領師資生熟習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經由講師講授與師資生的實作歷程,進一步將藝術元素帶入幼兒園主題活動與日常生活作息,同時並運用課程調整策略協助特殊需求幼兒加入學習,一起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視覺藝術的理論與實作
  有關視覺藝術的理論與實務部分分為生活美學、視覺藝術元素、師資生課程設計等三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學的意涵
  生活美學是存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而且,美學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美學被忽略了,也被埋沒在其他認知學科之下。所以,美學與美感教育,應該在每天的生活經驗中播種,並且藉由人的五種感官去體驗,去感受這無所不在的美感(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視覺藝術的元素
  視覺藝術元素的闡述與示範,適合幼兒教育階段的基本元素包含線條、形狀、色彩與質感等。藝術媒材的運用,也是選擇幼兒園常見的媒材,例如:蠟筆、粉彩、輕黏土…等。經由實作的歷程,讓師資生感受視覺藝術與個人生活的緊密關係,例如:嘗試運用視覺藝術元素「線條」的變化表達「一日心情」;以形狀與顏色表達「遊樂園」的經驗;以輕黏土加上顏色表達「輕鬆」感覺等(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三)師資生課程的設計
  「各種媒材的特殊性」與「特殊幼兒的獨特性」是這次師資生融合教育美學課程中,主要之兩個主軸。每一種藝術媒材,都有各自的「個性」,藉由認識媒材的獨自特性,補特殊需求幼兒之限制並協助其優勢成長,是這個課程很重要的課程目標。媒材的特性中,有些媒材屬於流動性媒材,例如:水彩、壓克力顏料、粉筆等等,這些媒材是比較容易操作但較難控制,對於肢體障礙的特殊幼兒,因為肢體活動限制的特質,比較適用這類流動性較高的媒材;相反的,鉛筆、彩色筆、色紙剪刀拼貼等媒材是屬於較為限制(流動性低)的媒材,控制容易,比較適合引導情緒困擾類別的幼兒放慢腳步,描繪細節與述說情緒(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美學是無所不在的、美感更是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的,期待這個哲學能夠傳遞給師資生。課程中進行媒材特質的介紹之後,邀請師資生實際操作相關媒材,然後各自體驗之後,期待能激發出對各種媒材的精熟操作與創新的實務教學運用(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音樂的理論與實作
  有關音樂藝術的理論與實務部分,分為生活美學、音樂藝術元素、師資生課程設計等三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學的意涵
  生活中的美處處都有,例如:玻璃窗的雨滴有節奏地敲打丶滑落丶敲打丶滑落,幼兒跟著媽媽把芒果丁、奇異果片和幾顆葡萄洗洗切切,擺放在小小的白磁盤裡。美感教育必須是全面的、是生活的,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 、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都是環環相扣、互相生成、相互滋養、相互碰撞,產出美好的創意與能量(蘇珊,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音樂藝術的元素
  音樂元素的闡述與示範以遊戲方式進行,音樂元素包含(1)節奏:節拍/固定拍子/節奏型/樂句的斷連/頑固伴奏/切分音/速度/長短/快慢/強弱、漸強漸弱;(2)律動:動、動作、運動、律動、舞蹈-對身體的自覺/空間感/向度感/質感;(3)說白唸謠:樂句/斷連/句逗/強弱/抑揚頓挫;(4)歌唱:旋律型/級進、跳進、重複/音域:高與低/方向:上行與下行;(5)天然樂器:人聲、肢體拍奏;(6)樂器:樂器的介紹、認識、欣賞、玩奏等(蘇珊,2017)。

   (三)師資生課程的設計
  有鑑於藝術元素與幼兒的生活中是環環相扣、互相生成的,師資生課程設計過程中將視覺藝術元素跟音樂活動聯結,藉由音樂玩奏與肢體律動,強化對線條、 形狀 、色彩、 空間、 質感 、形態等元素的感知丶體驗與理解。例如:在活動開始的隊形中融入線條的元素;在小小樂器活動中融入形狀的元素;在音樂鐘的活動中藉由不同顏色絲巾融入色彩的元素;在布裡乾坤的活動中藉由肢體動作融入空間的元素;在圓三角四方形的活動中融入質感的視覺藝術元素。

               

 
                         同時,課程中嘗試著運用幼兒園常見的小小樂器,例如:沙鈴、三角鐵、手鼔、響板、括弧、撞鐘等等,取代表演型式大型的樂器,讓音樂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幼兒園生活,例如:入園時間、餐點時間、主題活動時間、轉換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離園時間等。小小樂器外型輕巧,價位便宜容易取得,教保服務人員可能放在口袋,活動過程中隨時可以取用,例如:在活動開始之際,運用「括弧」產生青蛙的叫聲,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動機,或在活動結束時,運用「撞鐘」提醒幼兒活動即將結束了。

                  This is an image

 
  整體而言,師資生課程實施過程中運用裴斯塔洛奇所提3H理論為基礎,包含Head(認知、思考、反省、再創造)、Heart(探索、感受、表達、抒發、情緒)、Hands(技術、操作、練習),3H一定要交集,幼兒才能成為全人(Holistic)。這三個H每一個都很重要,在幼兒階段,尤其重要的是Heart(探索、感受、表達、抒發、情緒),應最需注意幼兒這方面的發展。如果太早給幼兒技術和操作的練習,可能是一種苦役,幼兒會不開心、沒有興趣繼續學習,所以應該慢慢養成(蘇珊,2017)。
  每一次的音樂活動設計與實施,心中總會浮現出我想要給幼兒「聽什麼?」、「看什麼?」、「做什麼?」、「記住什麼?」,也期許師資生能夠以「聽什麼」、「看什麼」、「做什麼」、「記住什麼」等4W,省思在幼兒園的活動能夠帶給幼兒的學習經驗,提升幼兒園教與學的品質(蘇珊,訪談,2020年7月7日)。

 
  三、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踐
  幼兒園如何豐富幼兒美感的體驗? 可能是「音樂課」、「舞蹈課」等藝術課程,也可以在一天作息中融入音樂的元素,讓音樂在幼兒的生活中自然的流動;在一天作息中融入視覺藝術的元素,讓視覺藝術元素潛藏在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生活中充滿美的感覺與氛圍,基於上述理念,筆者在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踐部分,引導師資生設計學前融合班課程的重點如下:(一)藝術元素融入主題課程;(二)引導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三)運用課程調整策略等,茲分述如下:
   (一)藝術元素融入主題課程
  在幼兒園主題課程中,引導師資生將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融入在活動中,例如:在「泥土真好玩」的主題活動中加入形狀、空間與質感的視覺藝術元素,同時在活動轉換過程中也加入音樂元素中節奏的元素。同時,將幼兒園活動設計表格加以調整,包含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等選項,幼兒特殊需求與相關調整策略等欄位,引導師資生將藝術元素融入學前融合班主題課程中。

     (二)引導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
  美感以「探索與覺察」為基礎,引導幼兒進入「表現與創作」與「回應與賞析」,幼兒在進行創作與賞析之前,必須要有探索對外環境探索的機會,幼兒在進行「表現與創作」或「回應與賞析」藝術創作時,對美的覺察與探索也會因此加深加廣,而幼兒在創作時也會進行賞析與回應(林玫君,2015)。

 

資料來源:出自林玫君(2015:12)

  幼兒在主題課程活動中,經由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等感官,探索與覺察校園的美,在真實體驗與比較思考過程中,逐步建構個人對於周遭事物的感受,自然發展對於美的感受與想法。例如:在「葉子」的主題中,教師可能帶幼兒進行光影遊戲(視覺)、插花與擺盤的活動(觸覺)、葉子化裝舞會、香草植物的品嘗(嗅覺與味覺)、葉子聲音的配對與紀錄(聽覺) ,幼兒在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動中,逐步建構多元的美感經驗。
  在泥土真好玩主題活動中,排幼兒發展「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能力的機會,例如:蒐集不同地區的泥土(芋頭田的土、花生田的紅土、山洞裡的土),鼓勵幼兒運用感官進行探索與覺察;引導幼兒運用不一樣質感的土製作形狀土埆 ,透過自製的形狀土埆創作沙球軌道;安排幼兒相互欣賞彼此的作品,嘗試讓沙球在軌道上滑動,給
予對方回饋與建議。幼兒在真實體驗與比較思考過程中,逐步建構個人對於周遭事物的感受,發展對於美的感受與想法。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探索與覺察 表現與創作 回應與賞析


              (三)運用課程調整策略
  考量身心障礙幼兒的特殊需求,主題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融入Sandall與Schwartz (2008)在「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中所提到八種課程調整策略,協助特殊需求幼兒加入主題活動,八種策略包含環境的調整、素材的調整、特殊器材、成人支持、同儕支持、隱性支持、喜愛的運用等。例如:在葉子的光影遊戲中,運用助行器(特殊器材)引導幼兒到達開心農場;在助行器上綁上一個籃子(素材調整)方便幼兒採集葉子;再安排一位好朋友(同儕支持)一起合作完成光影遊戲。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環境支持 素材調整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同儕支持 隱性支持 活動簡化 幼兒喜愛的運用


            四、結語
  美感的體驗不限於「藝術課程」,教師可以有系統將美感元素融入於主題課程活動與幼兒園活動作息過程。教師運用課程調整策略,可以幫助特殊需求幼兒加入美感領域相關的課程活動,一起體驗多元的美感經驗。期望師資⽣參與這個計畫的理論與實作經驗,對於美感教育有更進一步的體驗,日後進入幼兒園擔任教師角色,能夠有系統地將藝術元素融入在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情境中,師生一起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參考書目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通報網。2020年05月28日,取自
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蘇珊(2017)。音樂可以這樣玩~幼兒音樂創意教學。臺北市:信誼
Sandall, S. R., & Schwartz, I. S. (2008).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2nd ed.).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計畫內容與成果影片
推動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 影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3Z4ObUSgnLuY9XxUrdEC38nwSSWAxAof/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