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9769
美感教育基本論述
教育部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
推動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
國內身心障礙幼兒進入一般幼兒園就學人數逐年增多。依據特殊教育通報網的資料統計,108學年度學前教育階段安置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的幼兒3754名,接受不分類巡迴輔導的幼兒為15516名(教育部,2020),占全國身心障礙幼兒總人數21159的比例達91%,可見身心障礙幼兒進入一般幼兒園就學人數逐年增多,學前融合教育成為國內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訂定「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以「美感教育從幼起」進行推動,從幼兒教育至中等教育循序漸進逐步推動,讓美感播種、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計畫,透過課程與教學、支持資源及教職知能三大面向的實施,使學生健全發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與無限可能(教育部,2013)。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也提到六大課程領域包含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與美感(教育部,2016),希冀幼兒美感教育的落實,因為美感教育是一種豐富愉悅的美感經驗,能激發幼兒的正向回應與向外探索,感知事物的美好而產生與生活周遭環境相連結的情感,進而形成對社會文化的認同與關懷(教育部,2016)。
有鑑於美感教育要向下扎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幼兒園中的教保人員(林玫君,2015),所以這個計畫主要目的是經由職前師資生美感素養的提升,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進而提升幼兒美感基本能力。計畫中邀請二位講師,期待借重兩位講師的專長加入課程設計,引領師資生熟習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經由講師講授與師資生的實作歷程,進一步將藝術元素帶入幼兒園主題活動與日常生活作息,同時並運用課程調整策略協助特殊需求幼兒加入學習,一起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一、視覺藝術的理論與實作
有關視覺藝術的理論與實務部分,分為生活美學、視覺藝術元素、師資生課程設計等三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學的意涵
生活美學是存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而且,美學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美學被忽略了,也被埋沒在其他認知學科之下。所以,美學與美感教育,應該在每天的生活經驗中播種,並且藉由人的五種感官去體驗,去感受這無所不在的美感(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視覺藝術的元素
視覺藝術元素的闡述與示範,適合幼兒教育階段的基本元素包含線條、形狀、色彩與質感等。藝術媒材的運用,也是選擇幼兒園常見的媒材,例如:蠟筆、粉彩、輕黏土…等。經由實作的歷程,讓師資生感受視覺藝術與個人生活的緊密關係,例如:嘗試運用視覺藝術元素「線條」的變化表達「一日心情」;以形狀與顏色表達「遊樂園」的經驗;以輕黏土加上顏色表達「輕鬆」感覺等(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三)師資生課程的設計
「各種媒材的特殊性」與「特殊幼兒的獨特性」是這次師資生融合教育美學課程中,主要之兩個主軸。每一種藝術媒材,都有各自的「個性」,藉由認識媒材的獨自特性,補特殊需求幼兒之限制並協助其優勢成長,是這個課程很重要的課程目標。媒材的特性中,有些媒材屬於流動性媒材,例如:水彩、壓克力顏料、粉筆等等,這些媒材是比較容易操作但較難控制,對於肢體障礙的特殊幼兒,因為肢體活動限制的特質,比較適用這類流動性較高的媒材;相反的,鉛筆、彩色筆、色紙剪刀拼貼等媒材是屬於較為限制(流動性低)的媒材,控制容易,比較適合引導情緒困擾類別的幼兒放慢腳步,描繪細節與述說情緒(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美學是無所不在的、美感更是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的,期待這個哲學能夠傳遞給師資生。課程中進行媒材特質的介紹之後,邀請師資生實際操作相關媒材,然後各自體驗之後,期待能激發出對各種媒材的精熟操作與創新的實務教學運用(呂碧漪,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音樂的理論與實作
有關音樂藝術的理論與實務部分,分為生活美學、音樂藝術元素、師資生課程設計等三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美學的意涵
生活中的美處處都有,例如:玻璃窗的雨滴有節奏地敲打丶滑落丶敲打丶滑落,幼兒跟著媽媽把芒果丁、奇異果片和幾顆葡萄洗洗切切,擺放在小小的白磁盤裡。美感教育必須是全面的、是生活的,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 、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都是環環相扣、互相生成、相互滋養、相互碰撞,產出美好的創意與能量(蘇珊,訪談,2020年7月7日)。
(二)音樂藝術的元素
音樂元素的闡述與示範以遊戲方式進行,音樂元素包含(1)節奏:節拍/固定拍子/節奏型/樂句的斷連/頑固伴奏/切分音/速度/長短/快慢/強弱、漸強漸弱;(2)律動:動、動作、運動、律動、舞蹈-對身體的自覺/空間感/向度感/質感;(3)說白唸謠:樂句/斷連/句逗/強弱/抑揚頓挫;(4)歌唱:旋律型/級進、跳進、重複/音域:高與低/方向:上行與下行;(5)天然樂器:人聲、肢體拍奏;(6)樂器:樂器的介紹、認識、欣賞、玩奏等(蘇珊,2017)。
(三)師資生課程的設計
有鑑於藝術元素與幼兒的生活中是環環相扣、互相生成的,師資生課程設計過程中將視覺藝術元素跟音樂活動聯結,藉由音樂玩奏與肢體律動,強化對線條、 形狀 、色彩、 空間、 質感 、形態等元素的感知丶體驗與理解。例如:在活動開始的隊形中融入線條的元素;在小小樂器活動中融入形狀的元素;在音樂鐘的活動中藉由不同顏色絲巾融入色彩的元素;在布裡乾坤的活動中藉由肢體動作融入空間的元素;在圓三角四方形的活動中融入質感的視覺藝術元素。
同時,課程中嘗試著運用幼兒園常見的小小樂器,例如:沙鈴、三角鐵、手鼔、響板、括弧、撞鐘等等,取代表演型式大型的樂器,讓音樂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幼兒園生活,例如:入園時間、餐點時間、主題活動時間、轉換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離園時間等。小小樂器外型輕巧,價位便宜容易取得,教保服務人員可能放在口袋,活動過程中隨時可以取用,例如:在活動開始之際,運用「括弧」產生青蛙的叫聲,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動機,或在活動結束時,運用「撞鐘」提醒幼兒活動即將結束了。
整體而言,師資生課程實施過程中運用裴斯塔洛奇所提3H理論為基礎,包含Head(認知、思考、反省、再創造)、Heart(探索、感受、表達、抒發、情緒)、Hands(技術、操作、練習),3H一定要交集,幼兒才能成為全人(Holistic)。這三個H每一個都很重要,在幼兒階段,尤其重要的是Heart(探索、感受、表達、抒發、情緒),應最需注意幼兒這方面的發展。如果太早給幼兒技術和操作的練習,可能是一種苦役,幼兒會不開心、沒有興趣繼續學習,所以應該慢慢養成(蘇珊,2017)。
每一次的音樂活動設計與實施,心中總會浮現出我想要給幼兒「聽什麼?」、「看什麼?」、「做什麼?」、「記住什麼?」,也期許師資生能夠以「聽什麼」、「看什麼」、「做什麼」、「記住什麼」等4W,省思在幼兒園的活動能夠帶給幼兒的學習經驗,提升幼兒園教與學的品質(蘇珊,訪談,2020年7月7日)。
三、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踐
幼兒園如何豐富幼兒美感的體驗? 可能是「音樂課」、「舞蹈課」等藝術課程,也可以在一天作息中融入音樂的元素,讓音樂在幼兒的生活中自然的流動;在一天作息中融入視覺藝術的元素,讓視覺藝術元素潛藏在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生活中充滿美的感覺與氛圍,基於上述理念,筆者在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踐部分,引導師資生設計學前融合班課程的重點如下:(一)藝術元素融入主題課程;(二)引導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三)運用課程調整策略等,茲分述如下:
(一)藝術元素融入主題課程
在幼兒園主題課程中,引導師資生將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融入在活動中,例如:在「泥土真好玩」的主題活動中加入形狀、空間與質感的視覺藝術元素,同時在活動轉換過程中也加入音樂元素中節奏的元素。同時,將幼兒園活動設計表格加以調整,包含視覺藝術元素、音樂元素等選項,幼兒特殊需求與相關調整策略等欄位,引導師資生將藝術元素融入學前融合班主題課程中。
(二)引導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
美感以「探索與覺察」為基礎,引導幼兒進入「表現與創作」與「回應與賞析」,幼兒在進行創作與賞析之前,必須要有探索對外環境探索的機會,幼兒在進行「表現與創作」或「回應與賞析」藝術創作時,對美的覺察與探索也會因此加深加廣,而幼兒在創作時也會進行賞析與回應(林玫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