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幼教

:::
瀏覽人次: 23227

課程與教學

 
教育部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
推動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
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鐘梅菁

壹、執行過程之紀錄
  一、視覺藝術系列活動
      講座I
講座名稱 當幼兒與藝術相遇
講    師 王餘萱 老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 年  03  月  12  日(星期一)12:00-14:00
地    點 N102教室 參與人數 47人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講座內容 一、色彩的生理機制
1.眼睛的構造
(1)視神經
(2)基礎色彩認知
(3)色盲與色弱
2.嬰幼兒視力發展
(1)視覺皮質
(2)發展歷程
(3)視覺法則的認知缺陷
二、創作行為的表現類型
1.行動藝術
(1)隨意塗鴉、控制塗鴉、命名塗鴉
(2)兒童美術發展階段的特徵與美術檢核表
2.概念式畫法可分為理型與簡筆畫。
3.行為固著─觀念與慣性
4.觸覺型作畫
(1)觸覺敏感:防禦性觸覺、識別性觸覺
5.情緒性創作
(1)情緒失控的成因
(2)行為表現
三、教學回饋:媒材運用實作、學員課程體驗分享
四、美感領域目標:分別介紹美感領域能力,包括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在學習面向則分為情意與藝術媒介。
五、藝術語言的引導
1.引發藝術表現的動機
2.生活經驗的提取與知識的建立
3.從創作中提出集中和擴散的問題
4.藝術討論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引導師資生從生理機制認識色彩 師資生透過炭筆享受盡情揮灑的樂趣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結合不同素材產生另一種創作 展現生活經驗的美感媒材體驗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師資生練習「回應與賞析」 老師鼓勵師資生讓美感融入課程
 
 
     講座II
講座名稱 視覺藝術元素融入學前融合課程
講    師 呂碧漪 藝術治療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 年 10月 09 日(星期二) 09:00-12:00
地    點 N204教室 參與人數 20 位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講座內容
一、視覺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包含2D與3D的作品種類。
二、幼兒藝術發展階段
1.塗鴉期(Scribble)2-4歲
(1)隨意塗鴉 (disordered scribbling)
(2)縱橫線塗鴉或稱控制塗鴉 (longitudinal or controlled scribbling)
(3)命名(敘事)塗鴉 (named or narrative scribbling)
2.前圖式期( Preschematic) 4-7歲
3.人形符號發展
三、幼兒發展與媒材運用-2D
1.媒材的分類:限制與流動,並邀請同學嘗試分類藝術媒材。
2.基本媒材介紹:可控制與不可控制。
  3.藝術創作前的準備;主要分為九大項目,包括空間(space)、環境(environment)、平面(surface)、媒材儲物(storage) 燈光(light)、展覽(exhibition)、安全感(safety)、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與時間(time)。
4.視覺藝術的設計元素
(1)線條:具有方向性的、不同類型的。
(2)形狀:兩度空間的創作。
  5.視覺藝術活動實例-塗鴉期
蠟筆、彩色筆、粉彩筆與視覺藝術元素(線條、形狀)
四、結語 - 幼兒藝術發展的重要提醒
1.與幼兒進行藝術討論。
2.透過統整性的課程,讓幼兒融入深入的經驗中。
3.提供多樣媒材選擇、獨立的決策與省思的時間。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介紹今日講座主題 引導師資生以「線條」分享一日心情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討論不同藝術媒材的特色與應用 師資生實際運用藝術媒材創作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邀請師資生分享小組創作成果 老師勉勵師資生將所學運用於教學


     講座III
講座名稱 生活中美的經驗-藝術讓孩子超越障礙
講    師 呂碧漪 藝術治療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 年 10月 16 日(星期二) 09:00-12:00
地    點 N204教室 參與人數 21位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講座內容
一、回顧幼兒藝術發展階段
1.塗鴉期(Scribble)2-4歲
2.前圖式期(Preschematic) 4-7歲
二、幼兒發展與媒材運用─3D
1.藝術中的設計要素
(1)色彩:具有色相(hue)、明度(value)、彩度(intensity)三個主要特徵。
(2)型態:三度空間的創作(3D)。
(3)空間:長度、寬度、高度。
(4)質感:表面特質的感覺。
2.藝術中設計原理
  包含平衡(balance)、型式(pattern)、重覆與韻律(repetition and rhythm)、比例(scale)、強調(emphasis)、統一和變化(unity and variety)與動態(Movement)。
3.視覺藝術活動實例─前圖式期
(1)適用媒材:水彩、紙、黏土、壓克力顏料。
(2)實際操作:禮物(珍珠版畫)、一張紙的創作、輕黏土、紙黏土、壓克力顏料。
4.特殊兒童與藝術 - 藝術,讓孩子超越障礙
(1)視覺障礙:觸覺優勢。
(2)聽覺障礙:敘事能力、寄寓與表達。
(3)肢體障礙:輔具(流動、開放)與媒材。
(4)情緒障礙:情緒覺知、情緒表達(正向、負向) 。
(5)自閉症候群及亞斯伯格症:社會人際互動、跨越固著行為挑戰、情緒表達。
5.視覺藝術活動設計
三、結語
教學過程中的信念 - 同理、相信、尊重、溫柔而堅定。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回顧幼兒發展與藝術運用 師資生體驗製作人形符號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師資生實際體驗視覺藝術活動 實際操作:一張紙的創作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邀請師資生分享實際操作的心得 引導師資生運用講座內容進行教案設計


     講座IV
講座名稱 生活中美的經驗-當視覺藝術元素與音樂元素相遇I
講    師 蘇  珊 老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 年 11月 20 日(星期二) 09:00-12:00
地    點 9223教室 參與人數 20人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講座內容 一、活動開始:暖身歌曲-早安歌
1.一首歌的時間集合成ㄇ字型、「請輕輕慢慢地坐下來」
二、活動一:小矮人與大巨人
1.遊戲目標:透過唸唱、肢體動作、樂器敲奏,感受樂曲中的漸強與漸弱、上行與下行。
2.遊戲概念:運用樂曲中不同的對比性與引導方式,增強幼兒對這些音樂特質的感受性與敏銳度。
三、活動二:大家一起排排看-排圖形
1.遊戲目標:感受音樂行進與停止的特質,並合作排列出圖形。
2.遊戲概念:遊戲中包含圖形、空間位置概念的展現,也透過音樂帶領整個遊戲步調,最後更需要孩子協力合作才能完成。
四、活動三:圓三角四方形
1.遊戲目標:促進幼兒對形狀的認識以及分類。
2.遊戲概念:將樂器結合形狀概念,帶領幼兒認識不同的樂器與形狀的關係。
五、活動四:布裡乾坤
1.遊戲目標: 引導幼兒探索身體和布的張力
2.遊戲概念:讓幼兒在布裡伸展、律動身體。運用不同的音色與節奏形成一種行動的暗號或密碼,讓幼兒聆聽聲音與節奏來回應動作。
六、分享與討論
1.課程設計的重點
(1)「給」孩子什麼?「聽」什麼?「看」什麼?「做」什麼?「記住」什麼?
(2)音樂活動可分為「說與唱」、「動與舞」、「拍與奏」。
2.活動過程中「視覺藝術元素」與「音樂元素」的融合
(1)視覺藝術元素:線條(集合隊形)、形狀(樂器)、色彩(音韻鐘、絲巾)、空間(布裡乾坤、前後)、質感(圓三角四方形)
(2)音樂元素:節奏、旋律、說白、唱歌、天然樂器(肢體)、器樂、合奏、即興、音樂欣賞、聽力訓練(高低長短)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運用早安歌展開今日的講座 師資生體驗經由樂器引導的肢體動作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形狀元素與音樂元素的結合 色彩元素與音樂元素的結合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形態元素與音樂元素的結合 梅菁老師分析活動過程中的美感元素


                             講座V
講座名稱 生活中美的經驗-當視覺藝術元素與音樂元素相遇II
講    師 蘇珊 老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 年 11月 27 日(星期二) 09:00-12:00
地    點 9223教室 參與人數 21 位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講座內容 一、介紹幼兒園中常見的小樂器
1.認識樂器名稱與教學方法
2.由師資生嘗試帶領同學進行音樂活動,講師提供相關建議。
(1)引導幼兒圍圈圈或是ㄇ字型集合
(2)課程先由肢體出發,再發放樂器。
(3)發放樂器時:事先約定使用規則、同一種樂器坐在一起、善用默契詞。
三、樂器與座位的提示
1.視覺提示:樂器利用不同顏色的紅橙黃綠或是鍵盤長度呈現不同音色、音階,以利幼兒分辨。
2.安排幼兒座位時,以幼兒視角、空間為主。
三、節奏遊戲
1.從天然樂器(肢體)出發。
2.依照幼兒能力逐次增加不同節奏,注意不同分部仍在主旋律上。
3.由師資生嘗試帶領同學進行節奏遊戲。
四、奧福樂器
1.片樂器:約定坐姿、鼓棒暖身曲、手握方法
2.加入唱謠、樂器,呈現「說與唱」、「動與舞」、「拍與奏」。
五、活動五:小小裁縫師
1.遊戲目標:藉由情境的聯想,領略樂曲中快與慢的強烈對比。
2.遊戲概念:透過畫筆,讓幼兒在紙張上隨著音樂的快慢起伏,或快或慢的畫出不同力度、線條的圖像來。
六、活動六:碰碰碰
1.遊戲目標:促進幼兒對素材的探索與聯想、生生活習慣的建立、體能的發展以及身體部位的認識。
2.遊戲概念:運用「碰碰碰」樂曲中的緊張點與累進的特質,結合主題設計音樂遊戲。包含「紙的遊戲」、 「刷牙漱口」、 「碰呼拉圈」與「頭兒肩膀膝腳趾」等主題。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介紹幼兒園中常見的小樂器 師資生嘗試帶領全班同學進行音樂活動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觀察樂器中呈現的視覺元素 活動五-小小裁縫師(師資生作品)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師資生體驗活動六-碰碰碰 梅菁老師協助統整活動過程中美的元素
 

  二、藝術元素融入教學活動設計與甄選
 
名    稱 學前融合課程教案甄選
講    師 呂碧漪 藝術治療師
指導教授 鐘梅菁 教授
日期時間 108年 12 月 18 日(星期二)12:00-14:00
地    點 N204 參與人數 21位
紀 錄 者 姜巧卿、郭于菱
內容
一、小組依序與全班分享小組設計之教案,邀請呂碧漪老師針對各組教案之內容、素材與課程調整,提供相關建議與回饋。
二、第一組教案(教學主題:空間/活動名稱:迷宮好好玩)
1.保麗龍球重量輕,在迷宮盒子中不容易控制,可以考慮報紙球有一點重量,外觀上可以有不同顏色。
2.迷宮盒子的邊框高度要先試做看看,避免球容易掉出。
三、第二組教案(教學主題:形狀/活動名稱:形狀動物變變變)
1.在形狀示範的過程中提供基本示範,進階部分留給孩子的創造力。例如:太陽僅提供中間圓形,周圍光線留給孩子想像。
2.肢體障礙幼兒對四肢的概念較薄弱,因此在創作時容易忽略,教師在示範時需注意符號形狀的整體性。
四、第三組教案(教學主題:質感/活動名稱:拼!校園一角)
1.除了觸覺,運用不同的燈光呈現視覺上質感的不同。
2.色彩的質感,如:四季、黃昏、媒材(壓克力顏料、黏土)
五、第四組教案(教學主題:線條/活動名稱:聚「膠」行動)
1.線條與紙膠帶的搭配很特別,需注意紙膠帶在圓弧型的線條上容易有限制,可加上有顏色畫筆(蠟筆)後,在線條與色彩上會更多元。
2.在聯想創作上可以加上故事腳本,幫助孩子的線條不僅具有舒壓效果,畫面上能更加豐富。
六、第五組教案(教學主題:色彩/活動名稱:我的顏色好朋友)
1.相似色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中較少,教師可以先提供相關練習,從三原色、對比色、混色,最後到相似色。
2.在提供的蠟筆顏色中老師須先篩選,建議使用24色再淘汰不需要的顏色。
七、第六組教案(教學主題:型態/活動名稱:愛吃水果的我們)
1.在型態的示範上,可以系統性的與孩子討論、分類(以水果為例),但以不影響孩子的創造力為主。
2.反思課程與孩子生活經驗的關係,能否呈現個人特色。
 
活動照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梅菁老師說明今日教案甄選流程 教案分享─形狀動物變變變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教案分享─聚「膠」行動 教案分享─我的顏色好朋友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提醒師資生在課程示範的注意事項 提供師資生教案素材的選擇建議
 
 
 
 

貳、課程成效之檢視
   一、視覺藝術相關作品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二、師資生課程回饋
  師資生在視覺藝術講座中認識與瞭解「各種媒材的特殊性」與「特殊需求幼兒的獨特性」,並在課程結束時挑選自己喜愛的媒材,回應對課程的想法與心得。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回饋Ⅰ
  我不是一個非常善於藝術創作的人,過去一想到「藝術」、「美感」感覺應該是很端莊嚴肅的,好像距離我們很遙遠,但經過碧漪老師的分享後,發現藝術其實並沒有預想這麼困難,只要運用一些巧思,讓事物可以發揮它的特質,平時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運用素材,像是可以利用不要的鞋盒,加上紙巾捲筒製作成一隻嘴巴可以打開怪獸讓幼兒把自己的煩惱或負向情緒畫下來,請怪獸幫忙吃掉;而蘇珊老師則讓我體會到:即便我不會鋼琴、不懂複雜樂理,但依然可以用簡單的樂器結合不同情境,帶幼兒玩索音樂。
   (一)自由探索、享受藝術
  碧漪老師的課很特別,老師不會過度限制 我們要如何創作,而是先向我們介紹素材的特性及可以使用的技巧。接著,老師會給我們一個開放的主題,像是在創作輕黏土時,老師訂的主題是「放鬆」, 於是會看到有人做了自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有人捏出代表大自然的山,而我則是做了一個張開雙手的愛心來代表擁抱。正因為是在開放的主題下,讓每個人可以透過作品,用藝術表達內心的想法。有時老師甚至不會訂任何題目,記得有次老師請我們在紙上幾下自己喜歡的廣告顏料,再運用叉子、梳子、手指等工具去塗抹。我並沒有多想,很單純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暖色 (紅色、黃)並在畫紙上擠出大小的點,用蛋糕叉子進行大面積的塗抹,後來覺得畫太過於單調了便加入對比性強的黑色,再用叉子尖端刮出紋路,完成後我覺得這個作品的配色給一種很秋天感覺,而上頭的紋路則像是紛亂思緒般,因將它取名為「秋天的煩惱」。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很喜歡自己的作品 ,總覺得它並不是一般大眾會認定的「美」,但比起創作或在畫什麼,覺得更像在探索、玩顏料整個過程是放鬆自在的。可能因為沒有設定要畫出怎樣的作品,我發現自己的心處於一個很平靜的狀態。某種程度上,這幅作品也敘說了當時我的感受,正是因為生活中參雜著不同的事物、添加了不同筆觸,才使得畫面更加豐富。
  (二) 看起來簡單,但處處是學問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看著蘇珊老師總是面帶笑容、充滿活力唱跳跳,覺得音樂性的活動好有趣,感覺也不太難吧!但有次老師邀請我嘗試帶領同學們運用音律鐘進行唱歌活動時,當下有點不知所措確定該從何開始,雖然最終在大家的協助下還是有順利的完成任務!但從中發現,其實要讓一個教案進行的很順利且有層次性,需要考量地方真的好多,像是在座位安排上可以讓使用相同樂器的孩子坐在一起,讓圍成半圓形每位子都能清楚的看到老師;活動開始前可以先與幼兒做約定,減少進行時發生混亂的機會;老師本身狀態也要調整好,溫柔自信的態度更能帶領幼兒融入。
   (三) 學習用專業看見幼兒的需要
  在幼教現場當兒有情緒哭鬧時,很常聽到這麼一句話「請你用說的我才知道怎麼幫助你」,但有時是幼兒不知道如何將感受用口語的方式陳述出來,這時「藝術」就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傳遞情緒想法溝通媒介。碧漪老師分享,她會先讓幼兒藉由藝術創作活動來穩定情緒,接著再分析作品再與幼兒互動溝通,這些畫作中都隱藏著幼兒的心裡話,像是老師分享「髒兮兮小魔女」,其實只是希望媽媽多關心她一些;身心障礙的幼兒在自畫像中,常會忽略自己的身體。因此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首先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理論,瞭解不同年齡層幼兒的身心發展、知道如何去引導進行創作。同時,基於專業基礎,老師還需具備敏銳的觀察幼兒作品中特殊之處並耐心聆聽幼兒的想法!
    藝術活動不只被視為是一種才藝,藉由觀摩、體驗到實作,才慢慢體會藝術是另一種表達的方式,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很期待自己在未來,也能將所學帶入幼教現場,練習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看見幼兒的需要。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回饋II
陳鈺涵
  老師邀請呂碧漪藝術治療師,透過兩堂講座帶領我們認識各種藝術元素,不管是發展背景還是現場的應用,老師都用實際的例子帶領我們實作,共有六個元素:線條、形狀、色彩、空間、形態、質感,每一個元素的實作都打破我以往對藝術的想像及距離,簡單日常可以看到的形狀,透過老師給我們的主題「遊樂園」,每一個組別都能創造出不同的感覺,簡單卻也具獨特性,透過適當的教學方式,讓原先我對藝術創作充滿恐懼的我,也開始期待自己可以做出怎樣的作品,真的非常有趣。
   ()原來藝術沒有離我們那麼遠
  老師邀請到了蘇珊老師,有別於以往都是坐在椅子上單方面的聽課模式,在兩天的研習中一刻都沒有停下來,不時唱、跳,還拿出許多樂器演奏,老師更是在教學中也融入視覺藝術元素,教導我們在教學中重要的不是活動的趣味性,而是應該注重課程後幼兒留下了什麼在腦中:「看什麼?聽什麼?感受什麼?記得什麼?」在幼兒的生活中不缺乏音樂的元素,反倒時常出現,但身為教育者不應該只是讓他成為過眼雲煙,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幼兒心目中種下藝術的種子,等哪一天他幸運接觸到環境有足夠的肥料時,他會自己長大茁壯。
   以前對於我來說,視覺藝術或是音樂藝術,對我而言都是遙不可及,或許是自己小時候並沒有機會接觸到相關的技能課程,所以面對創作類型的藝術課程都是我所感到壓力的,透過課程的實際操作讓我對於藝術的距離感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享受在創作過程中,因為「藝術並沒有對錯,每個人表現的方式跟想法理念都不同」,每個人的作品都值得被欣賞跟尊重,在過程中或許我們沒辦法像藝術家一樣自在的揮灑畫筆,但我們可以以親近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我們對藝術的想像。
  ()教案設計理想與現場實行的矛盾
  在課堂中所設計的教案,經由老師邀請的碧碧老師又再次回來給予我們教學上的建議,老師透過自己教學現場的經驗提出這些教案可以有怎樣改變的空間。針對我們的視覺藝術教案,建議在動物創作不一定要要求幼兒做出很多類似的動物,在示範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創造多元性,幼兒實作才不會因為教師的想法而受到限制定型,另外,建議從特殊需求幼兒的心理層面出發,在幼兒創作藝術作品的特點中,部分幼兒是不會創作手腳的,可能都只有頭,這些創作某部分也體現到了幼兒本身的缺陷或不足,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幼兒去創作,看到更完整的部分。在老師的建議中我瞭解到自己現場經驗的不足以及對特殊需求幼兒只有初淺的認識,但在老師提出建議的當下,我也更知道自己可以怎麼修正,能設計出更符合「融合教育」核心理念的教案。
  透過實際的操作還有教案撰寫,我將課堂所學應用到教案及現場當中,對於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將策略與教案一同設計,考慮每一位特殊幼兒的狀況,給予每一位幼兒平等參與課程的機會,也在搭配學習指標的過程中,能提升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這是我在別堂課所沒辦法學習到的內容。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在融合教育課程中,我發現自己更能注意到生活中的細節,一個小小的線條可能也有大大的含義,規律的色彩、數量龐大排列的樣式,都是呈現藝術的一種方式,而在應用到教育上對於我來說也是如此,每位幼兒都有他的優點跟獨特之處,身為教師應該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看見每一位幼兒。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管你的環境再哪裡,一定會有機會遇到特殊需求的幼兒,當自己真正遇到的同時如果才來學習如何和這些幼兒相處,或許就會太慢了,而如同前面所提,融合教育注重整個班級的和諧,所以教師如何營造班級的氛圍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透過課程我覺得自己能更加知道對待幼兒的方式以及教學策略之應用。
    ()融合開拓我對於教學的限制
  老師透過ABC三份學習單,讓我們事前查閱課本,而在課本提供的現場實際例子中,我們也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反思,這些學習輔導策略可以如何運用到現場? 而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策略是「隱性支持」,該意思為有目的性地安排某些在活動中自然發生的事件,面對特殊需求的幼兒我們都擁有某部分程度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很需要幫忙,往往展現出來的態度也很保護他們,但在這個策略中我卻讓我的想法有所轉變,提供設計好的自然情境,讓幼兒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做到一些事情,進而增加自信心、成就感,讓他知道自己是可以達到的,這個方式是我以前所沒有想過的所以讓我印象深刻!
  融合教育並不是把一群幼兒安置在同一空間,就會因此產生化學作用的。在課程中我所感受到的融合教育反而是需要花相當大的心思,幼兒整天待在幼兒園的時光,各個細節樣樣不能馬虎,包含洗手、穿脫外套,都有相對應的輔導方式。在課程中,老師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念,融合其實相當注重班級的和諧,這部分關於教師的引導就相當重要,例如:教師如果對特殊需求的幼兒有比較不一樣的待遇,在同儕幼兒的眼中看來可能也會產生「他是特別的」想法,但反之如果教師是讓幼兒自然的置身在環境中,也和班上幼兒溝通、理解,可能就會有不同情況出現。
   我反思自己對待幼兒的方式是否能做到讓班級達到融合、和諧得境界,在未來要成為一位老師,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但是我會帶著課堂所學,用平等開放的方式去對待每一個可愛的幼兒。



   三、繪本藝術元素與美善人事物分析
  在「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課程中,為了加強師資生對於「美善人、事、物的賞析、建構與分享」,以落實教育部「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課程中安排師資生對於以身心障礙幼兒為主角的繪本進行賞析。
  (一)繪本賞析焦點
  繪本賞析的焦點包含 (一)繪本結構:分析繪本的內容架構;(二)視覺藝術元素:分析繪本中線條、形狀、顏色、質感等視覺藝術元素的運用;(三)角色刻畫:分析繪本中角色的特質與互動關係;(四)教學應用:構思繪本在學前融合教育領域的運用。
  (二)師資生分析繪本中視覺藝術元素的情形
  繪本依據主角的障礙類型可以分為智能障礙、肢體障礙、感官障礙、語言障礙、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與其他等類型。視覺藝術元素有線條、形狀、色彩、質感、空間等元素被列入分析要素中,其中色彩、空間與質感是師資生在這次繪本分析練習中比較關切的視覺藝術元素。繪本分析詳細內容請見下表:

 
This is an image
 

參考書目
陳質采(譯)(2001)。貝蒂.瑞.特著。我的姊姊不一樣。臺北市:遠流。
殷麗君(譯)(2017)。Florence Cadier著。誰是蘿蕾特?(Qui est Laurette)。臺北市:米奇巴克。
宋珮(譯)(2001)。弗洛得.庫柏著。好好愛阿迪。新竹市:和英。
林倩葦(譯)(2019)。法蘭茲-約瑟夫.豪尼格著。輪椅是我的腳。臺北市:台灣東方。
郝廣才2006)。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臺北市:格林文化。
王文華(2018)。每一個都要到。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屬。
陳質采(譯)(1998)。J.W.Peterson著。我的妹妹聽不見。臺北市:遠流。
楊珮榆(譯)(1998)。Patricia MacLachla著。跟著爺爺看。臺北市:三民。
楊雯珺(譯)(2018)。Anne Herbauts著。風是什麼顏色?。臺北市:遠流。
劉嘉路(譯)(2015)。艾倫.拉賓諾維茨著。謝謝你,美洲豹。臺北市:小天下。
王秀園2000)。愛闖禍的小天使。新北市:狗狗圖書。
劉清彥、姜義村(2015)。亞斯的國王新衣。臺北市:巴巴文化。
劉清彥(2012)。弟弟的世界。臺北市:巴巴文化。
林紹貞(譯)(2018)。竹山美奈子著。鈴乃的腦袋瓜。新北市:小熊出版。
馬雅(2005)。受傷的天使。臺北市:信誼。
趙美惠(1999)。超級哥哥。臺北市:國語日報。
宋珮(譯)(2008)。宋珍憲著。小畢的故事。臺北市:三之三。


  (三)繪本賞析的實例 Ⅰ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三)繪本賞析的實例 II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參、結語
  美感教育是一種豐富愉悅的美感經驗,能激發幼兒的正向回應與向外探索,感知事物的美好而產生與生活周遭環境相連結的情感,進而形成對社會文化的認同與關懷(教育部,2016)。期望師資⽣參與這個計畫的理論與實作經驗,對於美感教育有更進一步的體驗,日後進入幼兒園擔任教師角色,能夠有系統地將藝術元素融入在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情境,並運用課程調整策略協助特殊需求幼兒加入學習,師生一起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計畫內容與成果影片
推動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提升計畫
-學前融合教育理論與實務 影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3Z4ObUSgnLuY9XxUrdEC38nwSSWAxAof/view?usp=sharing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