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幼教

:::
瀏覽人次: 10043

美感素養基本論述

美感素養融入教材教法課程
課程設計的理念
幼教系師培生在未來幼兒園的教學中,要能帶給幼兒豐富的美感經驗,他們自己也要先要具備美感素養,會在生活中留意、欣賞身旁的美感事物。因此,在幼兒園教材教法這門課程中,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內涵為架構,將「生活美學、美感素養」概念的融入至六大領域裡,並非僅單獨融入「美感」領域而已。一來,不管是幼教系師培生、或是幼兒園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經驗都是統整連續、息息相關的,而「美感經驗」更應是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因此,所有的美感體驗活動都將是統整的,企圖影響師培生的美感生活,也影響他們未來的教學過程,讓他們有能力在幼兒的學習歷程中,適切地融入各種美感的元素。

在此計畫裡,美感素養的架構涵括四個面向:第一為「色彩」,這常常是一個人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個印象,而這個初步的印象,也往往決定了這件作品是否「好看」,例如一般大眾對於令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色彩,其接受度會比較高;第二為「質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處都能接觸到質感,小至各式生活用品、器具、衣物,大至建築空間、街道、廣場等,都具有不同的質感,像是光滑的、粗糙的、柔順的、堅硬的等等。第三為「比例」,指的是在一個畫面中,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大小的關係、短的關係、或是寬窄的關係等等。最後是「構成」,指的是所有的美感元素皆會影響整體空間或者作品的美感呈現,所以在討論構成這個概念時,可以從不同的美感元素角度切入。因此,在設計各種美感體驗活動時,會引導師資生認識這些元素與生活美學間的關係,例如學習拍攝生活照或者欣賞生活藝術創作作品等。

此外,師培生所體驗的美感經驗包含了探索性的、欣賞性、評估性、以及創造性的經驗(Kostelnik et al, 引自林玫君,2018)。例如在「探索性經驗」中,學生需透過「感官、知覺」去「探索」環境當中的人事物,觀察周遭人物的靜態肢體動作特徵,或到校園走走,觀察平常未曾留意的動植物與建築物。而在「欣賞性經驗」裡,師培生需學習觀摩不同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如米羅、梵谷、波洛克以及朱銘等。所謂的「評估性經驗」則是引導師培生從「線條」、「色彩」、「比例」、「質感」、「構成」等美感元素的角度,來評析藝術作品以及自己與同儕的創作。最後,提供師培生操作各種媒材(棉紙、水彩紙、蠟筆、水彩、墨汁、雪銅紙、胚布、紙黏土、輕質土、雕刻工具等等),鼓勵學生進行獨特的創作,擁有不同的「創造性經驗」。


在每一次的美感體驗探索活動結束後,也會分析整體活動進行的步驟流程,說明這些體驗活動未來可以如何應用到幼兒園教學上。期待透過這些課程內容,學生得以在日常活動中展現美感素養,在幼兒園教學中知道如何提供幼兒體驗美感的經驗並能選擇具有美感的教材。整體課程理念設計之架構圖如下: